《牛虻》:纯粹又失败的复仇

我在豆瓣上见过一条有趣的短评:“伏尼契教导人们过度敏感,对于心灵有过创伤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毒害。”这条短评原本是写在《中断的友谊》下,但我觉得这条评价同样适用于《牛虻》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

不同于大多数女作家内敛含蓄的情感表露,伏尼契在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完全是大开大阖的。也许我们会说,某部作品在层层文字蛛网下有情感的涌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实则暗流汹涌,像一个被沉重铁链捆绑的狂人;但到了伏尼契这里,情感从来不被文字束缚,作家让强烈的情绪肆意在文字间奔走、蔓延,情绪不再是暗流,而是奔腾着怒号着的洪流,是惊群的野兽。

继续阅读《牛虻》:纯粹又失败的复仇

《废墟空门》的多重意蕴

域外聊斋系列里的《幽魂岛》选编的都是名家名作,其中让哥特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烂熟于心的篇目、作家实在太多了:坡的《厄榭府邸的倒塌》、亨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普希金《黑桃皇后》、安布罗斯·比尔斯、吉卜林、左拉、莫泊桑、华顿夫人……略去这些太过熟悉的故事不谈,整本集子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苏格兰女作家玛格丽特·奥利文特(Margaret Oliphant)的《废墟空门》(The Open Door)。

乍一看,《废墟空门》是一个相当老套的鬼故事,既没有明显的炫技也没有烧脑的阅读体验:

继续阅读《废墟空门》的多重意蕴

中西礼《兄弟》:坠落的人生

演歌名曲《石狩挽歌》描述了这样的景象:在那“欲哭女人眼睛”般的天色下,伴随阵阵海鸥的啸叫,银白色的大海骚动起来,渔众撸起红色的袖子,一边唱着索朗节的拉网小调,一边拉回满网的鲱鱼。可一转眼间,昔日繁华热闹的场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破损的渔网和荒废的番屋。一切只叫人感到深深的幻灭感与悲哀。

同《石狩挽歌》的内容和精神一脉相承的,便是词作家中西礼的自传小说《兄弟》。 继续阅读中西礼《兄弟》:坠落的人生

欧里庇得斯的女人群像——论《美狄亚》

合上书卷,不得不感叹欧里庇得斯确是极长于塑造、描写女性的作家。他对女性的书写,在《美狄亚》里达到了悲剧之美的巅峰。

诗人写过不少良善的女子,既有刚强勇毅的伊菲革涅亚,又有高尚善良的阿尔刻提斯。可是,对这些纯洁美好心灵的歌颂,在欧里庇得斯笔下的诸多“恶妇”形象面前,竟是完全的黯然失色了。而美狄亚就是这些“恶妇”的集合体,残忍的集合,悲惨的集合,疯癫的集合;从更大的层面来说,是女性一切苦痛与不幸的集中体现。 继续阅读欧里庇得斯的女人群像——论《美狄亚》

尼采的“儿童天国与极北乐土”

西欧有些作家很喜欢写作箴言,卡夫卡算是一个,没想到尼采也是其中一员。前两天翻看他的《人性的,太人性的》(这本被网友调侃成是“尼采写微博”),里面是一些思想的断片,灵光一现,星星点点,算不上什么系统。但是我对其中“儿童天国”这一说法很感兴趣,下面先引用一段尼采的原话:

“儿童的幸福就像希腊人所讲述的极北乐土之民的幸福那样,是一种神话。希腊人认为,如果幸福就住在尘世,那么它也是尽可能远离我们,大约是在世界的边缘。较古老的人同样认为:如果人类归根结底能够幸福,那么肯定也是尽可能远离我们的时代,在人生的边缘和初始。” 继续阅读尼采的“儿童天国与极北乐土”

松本清张的《天城山奇案》与电影

日本推理名家松本清张的作品有相当多的电影改编,一部作品,改编少则2、3次,多的可达6、7次。先撇开《砂之器》、《雾之旗》这些太耳熟能详的名作,清张有一部不那么起眼的短篇小说《天城山奇案》(天城越え)。一听名字,应该有人会想起石川小百合的名曲,天城越え。虽然作为歌曲的天城越え和作为小说的天城越え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歌中那痛苦、悔恨、扭曲的激情却也不知何故地和小说来了个异曲同工之妙。 继续阅读松本清张的《天城山奇案》与电影

西方奇幻小说改编漫画、GN一览

先把我知道的做个整理,长期更新

1、美国律师、作家A·T·莱特(Austin Tappan Wright)的Islandia——同名法语漫画Islandia。

2、美国作家H·P·洛夫克拉夫特相当部分小说都有改编,但短篇短系列为主,后有许多作者创作了不少同题材漫画。美国漫画家Jason Thompson九十年代即出版过The dream quest of unknown kadath(即《梦寻秘境卡达斯》)的系列漫画。2011年Jason把他早年的kadath系列和他后来创作的一些短篇集结起来,重新出版,名为The dream quest of unknown kadath and other stories。2014年SelfMadeHero出版了新的kadath漫画,但口碑仍不及Jason版。 继续阅读西方奇幻小说改编漫画、GN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