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精美的画风都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人性的闪光点和深刻的思想却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这句话来形容《凡尔赛玫瑰》,那是再完美不过了。
要说《凡尔赛玫瑰》,必须要谈到它的时代背景和它的作者池田理代子。
一、左翼少女漫画家
大破之后是大立,废墟上不仅有重建工程,还有迅速蔓延的社会主义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盟军一员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共产党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了大成功,理想照进了现实,马克思的学说不再是空想。这无疑给了所有人新的希望:曾经的殖民地纷纷争取民族独立,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先发的西欧国家,许多泛左翼政党成为执政党,开始建立广泛的福利体系,实践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
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池田理代子,是受到左翼思潮洗礼的日本战后知识分子的一员。在左翼运动的最高峰6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爆发了学生、工人、少数族裔主导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史称“六八运动”,在日本则是安保斗争。池田理代子曾经投身于第二次安保斗争,并加入与日本共产党关系甚密的左翼组织,日本民主青年同盟。不同于许多左翼青年在随后的岁月中政治转向,池田理代子对自己的信仰始终未曾动摇。在苏联亡党亡国之后,左翼媒体朝日新闻曾经召集左派人士,商讨国际共运的未来发展,池田理代子还作为文艺界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虽然各国的六八运动最后都遭到镇压,左翼运动走入低潮,但这批左翼青年却不曾放弃他们的追求。在政治上的表达受到了阻碍,那就转向文化艺术领域,用歌曲、漫画、小说来承载他们的思想。70年代的流行文化大发展,是政治受挫的进步青年向艺术领域寻求出口的产物。从《星球大战》到披头士的音乐,多少都能看出创作者的政治诉求: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的反思、不要战争要和平的呼声、和对差异性的呼唤。1972年,池田理代子开始在Margaret上连载《凡尔赛玫瑰》。
池田理代子曾经坦言《凡尔赛玫瑰》的灵感来自于茨威格的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尼特》。她出于对波旁王室的同情,花了不少笔墨来塑造玛丽王后这一角色。但《凡尔赛玫瑰》绝不是人物传记的复述,更没有流于对封建王朝同情的肤浅。因为在漫画中,与玛丽王后并行,并与她形成对照的,是池田理代子创造的虚构角色:奥斯卡。
如果你曾经看过池田理代子年轻时的照片,你会发现,年轻时的池田老师,有着漂亮的面孔,留着长长的卷发,脸上挂着爽朗而自信的笑容,和她笔下的奥斯卡如出一辙。不仅如此,奥斯卡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贵族军人之家,从小被当成男孩养大,巧的是,池田理代子也正好出身于军人家庭,有一个同样重男轻女的父亲。池田理代子曾表示,正是因为奥斯卡是虚构人物,自己才得以自由地塑造她。奥斯卡的许多设定,都来自于自己。这个奥斯卡,仅仅只是与池田理代子有着相似的容貌和家庭背景吗?不,这活脱脱是池田老师的翻版,是创作者在故事中的投射。
二、为什么贵族出身的奥斯卡会站在人民那一边?
池田理代子和奥斯卡,连精神内核都是一样的。
在整个《凡尔赛玫瑰》的故事中,最让我动容的,不是玛丽王后和菲尔逊的恋爱故事、也不是波旁王室上断头台的悲伤一幕,而是奥斯卡的觉醒之路。成长于世袭贵族家庭的奥斯卡,在法国政局动荡、新旧势力斗争的多事之秋,与自己的阶级割席,喊着“自由、平等、博爱”投身于人民革命并不幸牺牲。这样的奥斯卡,与一百多年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们存在着精神共鸣。*
了解过俄国革命史的朋友们,对克鲁泡特金、列宁、普列汉诺夫、巴枯宁这些名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俄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正是由他们点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讲过,(资产阶级)首先产生的是它的掘墓人。但在俄国这里,觉醒者是贵族阶级生出的逆子。这些觉醒者,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享受父荫,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过着岁月静好的贵族生活,却都无一例外地放弃了荣华富贵,为受苦受难的底层人民奔走、呐喊。《凡尔赛玫瑰》中奥斯卡接受了罗伯斯庇尔的进步思想,下层百姓饱受欺压的社会现实让她惊醒。同样地,俄国的革命家十分推崇罗伯斯庇尔,甚至在十月革命一周年后在莫斯科为罗伯斯庇尔建了纪念碑。
其实早在俄国革命之前,俄国的贵族文学家已经在实践“为人生”的理念了。发源于东正教伦理,有感于沙俄社会现实,俄国的文学家都带着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人早已走出象牙塔和上流社会,转而为人民发声。俄国文学是俄国革命的启蒙导师。池田老师曾表示过自己非常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除了俄国革命和俄国文学,还有另外两件事对《凡尔赛玫瑰》产生过直接影响。1967年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拳王阿里拒绝征召入伍,而被判入狱五年。阿里的名言 “No, I am not going 10,000 miles to help murder kill and burn other people to simply help continue the domination of white slavemasters over dark people the world over. This is the day and age when such evil injustice must come to an end.” 响彻整个世界,他反抗不义之战的英雄形象鼓舞了全世界的进步青年,也包括池田老师。除此之外,池田老师的中学老师曾给过她一句寄语:“弱者の言葉は常に正しい。かかる社会的真理を追究されたし”,鼓励她同情弱者。这句话的影响有多大呢,“この言葉がなかったら、貴族であるオスカルが民衆の側につくこともなかったでしょう”,要是没有这句话,贵族阶级的奥斯卡是不会站到人民的那一边的。看到这里,不难理解为什么《凡尔赛玫瑰》里会浸透着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了。
构成《凡尔赛玫瑰》的精神内核的,是来自俄国的“为人生”的崇高情怀、来自拳王阿里的为了信仰毫不屈服的英雄主义,和来自恩师“为弱者发声”的谆谆教诲。这一切,与法国大革命那句闻名世界的振臂一呼,“自由、平等、博爱”,是共通的。
*池田老师对革命题材有着特别的偏爱(她曾说过要画一本讲俄国革命的漫画,事实上她做到了,那就是《奥尔菲斯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