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聊斋系列里的《幽魂岛》选编的都是名家名作,其中让哥特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烂熟于心的篇目、作家实在太多了:坡的《厄榭府邸的倒塌》、亨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普希金《黑桃皇后》、安布罗斯·比尔斯、吉卜林、左拉、莫泊桑、华顿夫人……略去这些太过熟悉的故事不谈,整本集子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苏格兰女作家玛格丽特·奥利文特(Margaret Oliphant)的《废墟空门》(The Open Door)。
乍一看,《废墟空门》是一个相当老套的鬼故事,既没有明显的炫技也没有烧脑的阅读体验:
“我”(莫提玛上校)携家眷从印度返回苏格兰,暂居于爱丁堡郊外的一座大宅中。某日,身居伦敦的“我”收到家里发来的紧急电报。得知爱子罗兰病危,“我”动身返回家中。垂危的罗兰告诉“我”,大宅外的废墟中有鬼魂夜间悲鸣,恳求“我”去帮助它。在“我”的数次探访后,“我”和牧师、医生终于成功使鬼魂得到解脱,罗兰也转危为安。
故事的最后,这只夜夜缠扰“我”儿子的鬼魂终于现出真身,它是一个不得其门而入的游子。归乡无门的游子,不知何故地和小说中“我”的背景来了个巧妙的对应。小说的舞台是苏格兰,苏格兰作家写作自己的家乡本不足为奇,但在通读小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被叙述中若隐若现的印度元素所吸引。“我”初踏故土时,“The warmth of Indian suns was still in our veins”。又如“印度的炎热曾使我们头脑发晕,而在这里,我们尽情享受着满目的绿色、湿润的空气和北方令人神清气爽的风景”,这是“我”回到苏格兰后的所感所想。但是,“我”又未能完全与印度割裂,“我在那里又重拾自己在印度时的爱好……我留恋过去的生活,但内心还是为现已结束这样的生活感到庆幸”。故事里,印度是与苏格兰相对立的存在,换句话说,印度是烘托“我”游子身份的大背景。“我”虽是苏格兰人,但多年来久居印度,虽然比之印度,“我”更偏向苏格兰,但又未能完全摆脱印度对“我”的影响。印度是异乡,苏格兰是家乡,这次归国,其实就是一次游子的归乡旅途。
小说花了大量篇幅来细说“我”对废墟的四次探访,每一次的探访都有所不同,第一次最浅略,只有“我”去;第二次是“我”和管家贝格利一起,他是“我”在印度的下属,和我一样同为军人;第三次,“我”和西姆森医生一起去,无功而返;第四次,“我”和牧师蒙克里夫博士、西姆森医生一同前往,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每次探访最大的不同,便是“我”的陪同者的不同。
为什么蒙克里夫牧师能成功,而医生、军人都失败了呢?小说写到牧师的出场时,是这样的:“我要去找的那个牧师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苏格兰式的教育,虽不精通希腊文,但信仰坚定,阅历丰富……但重要的是他既懂得人性,又通情达理。”“我”的第四次探访特地带上了医生和牧师,这两个人物形成了一组绝妙的对立。年纪较轻的西姆森医生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信仰科学,对鬼神之说嗤之以鼻;而另一边呢,年长的蒙克里夫牧师笃信上帝,敬畏鬼神,更重要的是故事里肯定他具有“人性”。第四次探访废墟,其实是怀疑与信仰的交战,最后的结局读者诸君已了然于心,信仰占了上风。在这里,信仰等同于人性、宽恕、谅解,是一剂解除人世阴间痛苦的良药。
而在第二次探访中,一同在印度生活过,同是军人的管家贝格利却遭遇了一次彻底的失败。一反军人大胆勇强的印象,贝格利居然在探访中被“吓破胆”,结局时更是灰溜溜卷起铺盖辞职走人。是贝格利不够大胆吗?不是的,毕竟在提到他时,奥利文特夫人这样写“他当过兵,在印度时就一直跟着我。他胆子大,什么都不怕——不管是人,还是鬼”。贝格利的失败并不是在于胆大还是胆小,而是他同“我”一样来自印度,在“我”这次游子归乡之旅中,“我”想要尽快融入故乡,摆脱印度对“我”施加的影响。第二次探访中贝格利的失败及他之后的远走,其实是“我”逐渐融入苏格兰,驱逐印度元素的一个缩影。
鬼怪既除,“我”的爱子罗兰也康复如初。罗兰与鬼的关系显得那么的扑朔迷离:他是“我”家里第一个察觉到鬼的存在的人,而鬼夜间便缠扰他、向他哀号,从此他一病不起;鬼终于还乡成功,得到了解救,而罗兰也得以恢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救鬼便是解救罗兰。而病孩罗兰和“我”的关系就更值得玩味。
《废墟空门》是一个女作家写男性主人公,并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故事。跨性别写作,特别是在写作主角时,作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部分特质投射到他/她笔下的异性主角上。所以,在故事里“我”展现出细腻的忧思,更像是一个忧心忡忡的母亲。而“我”的经历“我们曾有过好几个男孩,现在只剩下罗兰一个”更是和女作家的人生经历不谋而合。奥利文特夫人一生生养了七个孩子,然而仅有三个孩子平安度过了婴儿期,可是存活下来的孩子也先她一步离开人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经历过多次失子打击的奥利文特夫人曾多次在她的作品中抒发这种悲痛。《废墟空门》发表于1882年,已经到了她创作生涯的后半段,奥利文特夫人在创作上逐渐转向短篇小说,在叙事中大量使用暗喻、象征,并描写鬼怪灵异题材。失子的“我”其实就是失子的女作家的化身,无怪乎“我”的爱子之心读来这么真切感人!
病孩罗兰奇迹般地痊愈,要归功于信仰、归功于上帝。这恐怕是奥利文特夫人守在她生病的孩子床前时美好的幻想,也许在现实中上帝无力打败病魔,但是在母亲的笔下,信仰可以做到它现实里做不到的事,驱散邪恶与病痛。《废墟空门》里“我”的家庭和鬼的家庭,和故事外女作家的家庭,构成了三条互相平行的线。这不仅是“我”为爱子消灾治病的故事,也是一个游子回乡的过程,更是一个母亲寄托的美好怀想。